“针灸点穴”南昌路 街区微改造让市民“偶遇”艺术

2021-10-22 09:21:34 新民晚报

图说:“街区针灸”微改造让市民与街头艺术亲密偶遇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街区针灸”,又叫“城市针灸”,一个源于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建筑师马拉勒斯创造的城市改造方式,借鉴的是中国传统中医针灸原理,通过对特定地点“穴位”的,疏通城市脉络,彰显城市活力。近日,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的“街区针灸”微改造作品——“偶遇”正式亮相,让市民与城市街头艺术来了一次亲密邂逅。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位于瑞金二路街道的南昌路,充满了历史与未来的叠合、怀旧与时尚的碰撞、日常生活与艺术熏陶的融洽,让人乐享海派街区的精致典雅。日前,瑞金二路街道、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及钟律景感空间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联合为南昌路的美丽街区建设出谋划策。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师生团队在系副主任魏秦的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康艺兰带队对南昌路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访谈,根据居民们的建议,选定了一处沿街的老旧变电站作为首个“街区针灸”点。这个变电站位于南昌路东段,属于设备用房,界面陈旧简陋,管线暴露,与周边的历史建筑风貌十分不协调。变电站东侧是具有法式建筑风格的科学会堂,黄色雨棚、拱形窗户、拉毛的墙面,使此地成为街区的地标。西侧新建的科学会堂新楼是科学名人宣传、“走读瑞金”的活动节点,空间聚集度高。紧挨着的变电站反而成为亟待激活的街区“消极界面”。设计团队给出的方案是在不改变变电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通过“针灸点穴术”让外墙界面得以全新呈现,将市民避之不及的变电设备用房转化为一个有温度、可阅读、愿驻足的活力触媒,成为南昌路上的又一个文化符号。

“变电站外墙装饰的设计方案几经更改,最终确定以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偶遇》两个字符形态作为构思概念,让市民与艺术在街角‘偶遇’,凸显南昌路的历史人文情怀与现代时尚文化的交融,营造出具有浓郁人文艺术气息的街道界面。”康艺兰介绍,现在呈现的图案是运用线、面、体等几何元素,将“偶遇”二字中的“亻”“辶”和“禺”三个部首巧妙组合,并融入南昌路历史建筑的符号语言。整体设计以明快、柔和的黄色为主色调,结合灯箱和块面,将立面管线隐藏其中,并且把字符变异为休憩的座椅。别具匠心的是,用中文、英语、德语、日语等八国语言诠释的“偶遇”也被嵌在其中,体现出上海城市的国际化品味,最后是引入南昌路的文化符号——玫瑰花图案,创造了一个行人在南昌路信步偶遇并一同欣赏玫瑰花开的场景。

据悉,在魏秦和刘坤老师领衔下,上海美术学院建筑系师生团队还将持续在南昌路上的多个入口、街道墙面、垃圾收集站等节点空间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推进“街区针灸”设计,从而让城市更好地“以美增韵、以美为媒、以美担当”。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