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芳华岁月,一段难以忘怀的军校生活经历

2021-10-21 17:21:14 齐鲁壹点

1982年7月,高射炮兵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陆军第二十六军高炮团二营六连任排长,我们这批毕业生是部队干部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批学员,毕业生少,团里只分配了3名。

那时,经过正规院校培训的干部较少,团里一直把我们当做业务骨干,当宝贝使用。

80年代初,为建设现代化军队,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部队掀起了文化学习的热潮,团里也举办文化夜校,抽我们去授课。1984年3月2日,我接到团里的电话通知,让我于当月8日去军区集训。在这之前,组织了文化课摸底考试,最终团里研究派我和一营的罗建龙去学习,地点在济南陆军学校,他学习物理,我学习化学,回团之后担任文化教员,辅导干部文化学习。

这次学习是团里直接派出的,连首长有点不愿让我去,因为,当年我连被团树为“打得准先行连”,军、团两级都下了工作组在我们连蹲点,帮助工作,训练任务十分繁重,连里领导的压力很大,加上干部不全,人手不够,我一走我的工作就要推给其他干部。但连里不情愿也没办法,团里下的指示,只能照办执行。

济南陆校位于济南西郊腊山,距市区约30余里,坐公交车约半小时到达,距106医院、军医学校只有一山之隔。陆校三面环山,进入学校要通过险峻的腊山口,汽车在半山腰中盘旋,通过山口就会看到学校的校容,在群山之中出现了一栋栋整齐的楼房,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校内条件较好,商店、礼堂、澡堂、医院齐全,像是山沟里的独立王国。

校内管理严格,军容整齐。学员行走,二人成列,三人成行,队伍行进,军歌嘹亮,口号震天,给人一种雄壮有力,紧张,严肃的感觉。

在济南陆校学习的日子,是人生中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日记中,我这样写道:“我又成了一名学员,一名普通的战士,每天和同学们一起出操、上课,一起学习、谈笑,除了学习之外,没有其他外界的干扰,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学习之余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谈论各种趣闻,哈哈一笑,真是快乐,吃得也多,睡得也香了。”

在陆校期间,最开心的是,见到了老部队青岛警备区守备三师三个同年入伍的张店老乡:陈长升、赵勇军、王胜民。

陈长升是我高中同学,我休假时听其他同学说他考上济南陆校了,一到学校我就去找他。由于不知道他在哪个学员队,就打听81年入校的,终于在二队找到了他。他很惊奇、很高兴,我们1980年7月份曾在三师招待所一起复习功课一个多月,并同去青岛警备区参加过全军统考,分别4年后在这里见面了,怎能让人不兴奋。我记得他们二队是在操场的南面,中队的走廊上、宿舍里摆着迫击炮和钢盔等,对于学习高炮的我感到很新奇。他又给我介绍了三师来四队的另外两名老乡赵勇军、王胜民。

4月份的一个星期天,我们四个老乡相聚了一次。大家一起聊天,畅谈学习生活体会。赵勇军带上他的海鸥牌照像机,我们在校园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留下了许多照片。此后我和陈长升多次见面。有一次我们两个走出校门,去爬学校附近的小山,上面怪石林立,我们坐在山顶的石头上,欣赏着腊山附近的风光景色,畅谈人生、理想、婚姻、家庭,思想交流很多,相互间很受启发和影响。

1984年的济南陆军学校,最令人难忘的是这年的7月,中央军委下令全军的各军事院校组织应届军校毕业生到云南前线实战见习!

7月份,我的这三个军校老乡,已学业期满,正要奔赴军区的各个基层部队。可这时的他们,经历了一次人生的严峻考验。

他们已拿到毕业证书,行李已提前托运,学员们也喝了分别酒,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突然接到军委通知,当晚所有毕业学员待命,不准外出、不准写信。

第二天学校就召开了到云南老山前线参战的誓师动员大会,他们三人积极报名,每人都写了血书以表参战决心。

这时的济南陆军学校,所有应届毕业生学员,都积极要求参战,其中,好多人写了血书,他们表现得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表现非常让人感动!

这不像是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中所描述的,几个参战的人都是有了“问题”、犯了“错误”才来到参战部队的。

只不过,由于参战名额有限,我这三个老乡,最后都没有成行,后来分配回到了老部队。陈长升分到守备三师八团守备一连,在海阳凤城,赵勇军和王胜民分到九团,在乳山。这些都是陈长升后来告诉我的。现在,他们都已先后转业,陈长升和赵勇军在淄博市人大,王胜民在淄博市电业局,在工作事业上干得都非常出色。

在陆校学习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一次我到水房打开水,回来后,手拿暖瓶往杯子里倒时,由于暖瓶没有把手,五个指头掐着暖瓶,结果失手了,半暖瓶开水倒在了我的左脚上,痛的我把袜子脱了,带下了一块皮。后来结痂化脓了,中队领导和同班同学对我都很关照,有些工作不让我干,好长时间没有出操,学习快要结束了,才慢慢好起来。

这也不像电影《芳华》中,战友之间为“借穿军装”一件小事,就勾心斗角,互相拆台,好像中国军人就爱“内耗”一样。

我和老同学陈长升中学时期关系就好,很谈的来,到部队后共同的价值追求使我们的情谊更加深厚。

当年5月底,我结束在陆校的学习返回部队,老同学陈长升在陆校和毕业后曾给我写过两封信,其中一封是我返回部队后给他去信的回信。信中写道:“在你走了不多时,我到你那儿去过,你同宿舍的告诉我,你刚刚离开学校返回部队。在你走的最近几天里,我真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有好几次吃完晚饭,自觉不自觉的又走过你住的房间。我们在一起时,我总感到有很多话要说,你我之间的看法是一致的。”直到今天,看到这些话语,我仍然深受感动,同学间友情是那样的真诚!另一封是他回部队后写的,介绍了他毕业时和下部队后的有关情况,亦有许多问候、鼓励和希望。

  从入伍开始的所有信件,我都保存着,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友情的见证,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最近,我把他曾经给我的两封信拍照后通过微信发给他,他回信道:“啊!太吃惊了。你还保留着我当年的信,你太有心了,很珍贵,我收藏了,抽空我们一聚,谢谢你!”

陆校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时间也已过去了34年,但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段学习生活经历和同学、战友的情谊,一直没有忘记。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清晰,那是我们青春岁月中的一段芳华故事。

                                  2018年10月29日

作者简介:何伟,男,山东淄博人,1962年出生,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现供职于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诗词文学爱好者,偶有作品在网络平台刊登。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