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烈士修遗物”,宁波一高校大学生为烈士家属留住红色记忆

2021-10-14 18:11:02 新京报

新京报讯(记者刘洋)“修复得太好啦,我跟父亲仅有的联系终于可以好好保存起来了。”10月13日上午,在烈士陈忠根女儿的家里,当修复一新的烈士遗留证件递到老人手里,她激动地说。日前,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的大学生们组建的“甬城文保”社会实践团发起了“我为烈士修遗物”活动,他们利用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科优势,在多年来从事专业修复的基础上,为陈忠根、林大茂的家属修复了烈士证等遗物。实践团团长王益群介绍,该工作将持续下去,家中有需要修复的红色文书可以联系他们。

 

10月13日上午该学院老师作为代表将修好的烈士遗物带给烈士家属。受访者供图


遗物修复历经十几道工序,考验学生耐心与专业能力

 

王益群是该校人文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她介绍,“我为烈士修遗物”的活动在去年便开始酝酿。基于当地有很多军烈家属以及革命老兵的实际情况,人文学院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成立了“甬城文保”社会实践团,暑假期间,实践团的热心大学生们会拜访军烈家属和革命老兵,听他们讲红色革命故事。

 

“在拜访中,家属们会给我们看烈士留下的证件和书信等遗物,去年拜访的师兄师姐发现,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些证件出现了破损,让家属很遗憾、很忧心。”王益群说,因为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修复破损字画、旧照片的专业能力,大家决定发起修复烈士遗物的活动,帮家属更好地保存这些珍贵的遗物。

 

今年6月底,烈士遗物修复工作正式启动,社会实践团的9名学生放弃了暑假,主动留在学校修复家属们带来的遗物文书。王益群说,学生们收到了烈士陈忠根、林大茂的家属送来的7件物品,包括烈士证、当年军中寄来的信件等文书。

 

给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陈忠根的女儿陈荷珍老人送来的文书,老人的父亲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当时她还不满一岁,甚至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烈士证和信件成了她和父亲唯一的联系,为了保存它们,她用胶带纸细细粘了一层,但随着岁月流逝,这些证件还是破损了。

 

“想要修好它,首先得取下胶带,这是最难的一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三学生蒋雯倩说,之前大家只有修复字画的经验,没想到第一步就被难住了。同学们和专业老师开了研讨会,最后决定首先将胶带纸喷湿,使用脱胶剂,一边擦拭、一边用小镊子除胶,胶带去除后再进行修复还原。“修复一件烈士证有冲制浆糊、清洁修复用纸等十几道工序,耐心、细致、对原文书背景要充分理解也是我们要具备的能力。”

 

学生利用假期回到家乡收集红色文书

 

一件文书的完整修复耗时少则半个月,多则几个月。王益群介绍,大家分成了不同小组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修复好其中6件,最后一件文书目前还在修复中。

 

图为学生们在修烈士遗物。受访者供图


蒋雯倩觉得,这几个月来,她的专业能力增长不少。“保存字画的人会定期来找我们维护,但遗物往往是破损最严重的,给我们的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她介绍,遗物中的信件和证书都由钢笔书写,因时代久远,如果采用普通的喷湿法会让钢笔字晕开,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学会了防洇化保护,这是在墨水字迹档案修裱过程中使用的专业方法。虽然过程辛苦,但烈士家属的称赞和感谢让她觉得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帮助两位烈士遗属修复遗物文书同时,学生们还利用假期回到了家乡,探访家乡的老兵并收集他们需要修复的文书。王益群的老家在浙江省台州市岙王村,村书记希望她帮忙修复一封书信,这是一位退伍海军回到家乡后部队寄给他的信件。

 

王益群介绍,实践团的成员们通过朋友圈、电子邮件等渠道,目前已经收集到了十几份来自浙江各地需要修复的文书,学生们会无偿帮助这些老兵或烈士家属们修复,公众如果需要修复红色文书也可以联系社会实践团。

 

王益群介绍,未来,学院还将集中对这些已修复好的遗物进行展示、宣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些文书背后的红色故事。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