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心”向湾区!珠海斗门打造合作区生态门户

2021-09-28 08:19:03 南方都市报

斗门“一河两岸”景致,勾勒出一副滨江生态新城的全新面貌。 斗宣供图

巍巍黄杨山横亘,葱葱郁郁犹如湾区的一颗绿色明珠。登高远眺,珠江三大出海口尽收眼底,崛起的斗门新城犹如旭日东升。

目光缓缓移动,尖峰山市民公园、斗门市民公园,再到黄杨河湿地公园,在黄杨河水的牵引下,延伸出一条生态绿廊,“一河两岸”的景致,勾勒出一幅滨江生态新城的全新面貌。

历经40多年两代人的努力,珠海斗门坚守生态环保底线,以绿色生态激活绿色经济,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环境蝶变,以产业发展推动加快建设生态新城,构建起生态宜居的大美城乡格局。

如今,磨刀门水道沙心洲上,水松林绿影婆娑。被誉为珠澳人民“母亲河”的磨刀门水道,源源不断向澳门供应淡水。位于斗门区鹤洲北的港珠澳现代农业示范园,以新鲜优质的农产品填满了港澳同胞的“菜篮子”。

伴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斗门又迎来新的使命,提出打造粤澳深度合作区生态门户。这颗“湾区绿心”后续将如何发力?笔者将从城乡变化的角度进行剖析,解读斗门打造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生态密码”。

A 一方滩涂兴起生态新城

北起鳘鱼沙,南于尖峰山连鸡啼门水道,14公里长的黄杨河从斗门穿城而过,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岭南画卷。

沿着河道溯游而行,曾经一方滩涂上已兴起一座生态新城,十里滨水长廊尽显多姿景观。斗门首个立体城市景观平台——东堤路滨河景观工程(宁海段)已经看得见轮廓,雾气缭绕的禾益生态公园,每天都吸引着各地游客来打卡,还有一大批新建的公园,刷新着斗门颜值。

杨先生先后在广州、江门等城市工作,8年前因工作来到珠海,并选择在斗门安家落户。在他眼里,斗门不仅房价适中,更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楼下就是公园,驱车几首歌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大信商圈,而让我真正安心暖心的,则是日趋完善的公共配套。”

作为重要的配套,斗门交通的变化最为明显。改革开放初期,除老城区外,斗门大部分区域仍是茫茫滩涂,从斗门到香洲需要乘坐渡船,再周转几趟公交车。

如今,跨越珠海、中山两市的香海大桥正加快建设,远期对接江门黄茅海的鹤港高速正加快推进,还有连接珠海东西部的珠海隧道有序建设……今年8月,鹤洲高铁枢纽确定开建,不断完善的交通建设将彻底打通斗门内外部交通链接。

作为珠海西部的老城区,城市形态、配套不足一度是斗门最大的短板。近年来,斗门着眼于“破难题、补短板”,成绩颇为亮眼。如承载着斗门未来的产业中心、交通中心、城市中心“三大中心”的白蕉东湖新城,最近相继传来好消息,白蕉市民艺术中心全新亮相;博雅中学、博雅小学加快建设,田家炳中学等多家学校改扩建;侨立中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相继迎来里程碑式的历史转折。

斗门区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及十方汇文化街区项目正式动工、130米高的斗门科创中心已成新地标、斗门版“富华里”正在快马加鞭建设、五星级酒店云集黄杨河……尖峰山下,有着“斗门绿肺”之称的尖峰南商务区,正把梦想照进现实。

根据斗门区“十四五”规划,尖峰南商务区将重点推动珠峰科创中心建成使用,加快推进建粤国际商务中心、富元城市综合体建设,推动尖峰山公园升级改造成为斗门中央公园,启动黄杨河湿地公园二期项目,打造斗门新商业中心和优质生活名片。配套完善的尖峰南商务区,正在强势崛起,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目标迈步,未来更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粤澳人才来此安家、创业。

B 一湾清水激活绿色经济

特区建立初期,珠海就确定“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40年来,珠海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而位于珠海西部的斗门,更是珠海生态环境的一张闪亮名片。

近年来,重金投入强化源头防控,提出“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的口号,空气质量优良率在珠海全市常居前列;全面推行河长制,全市率先落实“河道警长制”,共设四级河长346名;全市率先探索推行工业企业污水排放明沟明渠明管,污水排放一目了然……从黑臭水体整治到水环境改善,从碧道建设到人水和谐,斗门区生态友好型城乡建设的水生态内涵,正在逐步得到显现,带来更多民生福祉。

岸绿了、水清了,让滨水经济带也“活”了。“我在这里买房子,看中的就是这条河涌。”在新青正涌下游翠湖苑置业的葛先生表示,如果没有水的话,斗门就谈不上水乡特色了,而这片河涌闻不到臭味,还能看见鱼虾嬉戏。

葛先生居住附近正处于黄杨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目前斗门区正在加快打造。与此同时,斗门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着力推进“美化绿化净化”,打造四季常青的绿城、四季花开的花城和公园之城,实现人居环境改善、城市品质提升,不断满足群众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生活需求。

绿色生态激活绿色经济。过去都说搞农业不赚钱,但在珠海斗门,农业正被科技赋能,一场变革正在发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之一,斗门区全面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智慧农业,高标准建设23个“菜篮子”生产基地,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水产养殖标准化、规范化,畜牧养殖规模化、无害化。在首批245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名单中,珠海市有13个生产基地入选,其中,斗门就有9个。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斗门“白蕉海鲈”,约占全国销量五成以上。而借助于这一优势农业产业,斗门规划建设了“白蕉海鲈”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集水产品深加工、展销、交易、仓储、冷链物流、科研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白蕉现代农业示范园,全环节打造产业链,从科技上突破,在育苗研发、可溯源管控、加工、深加工等环节,让这条鲈鱼成为了当地群众口中名副其实的“致富鱼”。

C 一声春雷唤醒“沉睡”古村

在斗门不足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多座古村,其中有600多年历史、兼具赵宋皇族遗韵及岭南特色的南门村,还有清朝的步行街斗门旧街……多年来,青砖绿瓦和石板桥沉淀了时光,古村在缓缓的岁月中沉睡。

三年多前,乡村振兴战略在斗门落地实施,犹如一声春雷唤醒“沉睡”古村。包括南门村、排山村在内的100多条斗门农村脱掉了“脏外衣”,实现了美丽蝶变。

通过率先出台《斗门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斗门区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方案》等配套政策文件,斗门区构建起“1+N”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不断优化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科学制订规划,刚性执行规划,把“规划蓝图”落地转化为“振兴美图”。

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的南门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莲江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的石龙村、全国文明村镇的南澳村、省级文明村镇的红星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一个个农村变美,让农民充分释放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的情怀,游客纷至沓来,品美食、住民宿,感受生态美丽宜居乡村的内涵。

历史厚重的南门村、精致古朴的接霞庄……这些古村村道硬化了,路灯装上了,农村垃圾分类了,厕所建起来了,干净整洁的古村新貌很快晋升为“网红”景点,吸引着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

不仅如此,在乾务镇新村,近300亩土地种满了油菜花、格桑花和向日葵,被打造成斗门最大花海。10公里之外,南门村每逢节假日都会组织相应的宗祠文化活动,还有美不胜收的十里莲塘,这些古村不再散发“土味”,而是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新路子,是都市人在节假日争相打卡的精神栖息地。

三年硬仗,斗门硕果累累。截至2020年,斗门区累计投入45亿余元持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13条市级样板村和12条区级样板村,建成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59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区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区2个。

生态友好,城乡共美。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管理机构正式揭牌,坐拥绿水青山的斗门迎来历史性机遇,未来斗门将充分把握机遇,保持生态本色,凝心聚力打造环境一流、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生态城市,以“湾区绿心”的姿态朝着打造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生态门户新目标奋进。

文/李洁琼

制版:李思萌 王娟娟 吴依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