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 “上海青”描绘高质量“大产业”新图景

2021-07-28 18:08:04 上观新闻

“上海智慧”绽放果洛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三江源”腹地,素有“雪域净土”的美称。然而,这里也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自治州之一,州内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大气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60%,年均气温零下4℃,全年冷季长达10个月之久,经济社会发展一度面临严峻考验。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上海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政治任务和光荣使命。11年来,上海先后派出四批次援青干部人才,累计实施对口支援项目784个,对促进果洛州乃至青海省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9年7月,我们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抵达果洛,接过对口支援帮扶的‘接力棒’。在前三批援青干部打下的基础上,我们正通过整体谋篇布局,形成‘大产业’概念,增强当地‘造血功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常委、副州长冯志勇说。

7月22日,第22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青洽会”)在西宁市青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上海作为青洽会历史上首个主宾省市参展。眼部智能医学影像仪、VR眼镜、全时无人电动集卡、节能降碳综合监控平台等“黑科技”令众人大饱眼福,集中展现上海在清洁能源、新兴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同时,沪青两地在绿色能源、电商、文旅等多个方面签署合作项目,携手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为何青洽会选择上海作为首个主宾省市?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青海是中华水塔、三江之源,上海是江海交汇、开放前沿,雄伟长江把两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沪青两地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健康医疗、基础教育等领域深化交流合作。一批批干部人才接力援青,让“上海智慧”成为推动果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使沪青两地亲上加亲。

选择上海作为首个主宾省市,不仅是沪青两地深厚友谊的有力见证,更承载着两地携手前行、共创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

青洽会首日,沪青两地在现场签约6个合作项目,其中4个项目聚焦果洛州,力求推动果洛产业发展更上层楼。

携程集团作为综合型旅游服务公司,业务涵盖住宿、出行、旅游产品等。果洛是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携程则是致力于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务与保障,二者一拍即合,共同开发亮点线路,提升旅游产品,强化旅游智慧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形成合力做好果洛旅游发展的“实验田”,树立果洛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由于自然条件较为艰苦,果洛文旅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这也意味着较大的发展潜力。”携程集团国内政府合作部CEO张旭介绍,下半年,携程将在上海援青干部的指导下,基于实地调研,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果洛文旅客群画像及偏好,为果洛未来景区开发提供指导性建议。同时,携程集团也将在未来向果洛导入文旅全产业链资源,聚焦果洛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智慧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发现果洛文旅差异化竞争优势,探索定制化旅游与特种旅游发展之道。

果洛日照时间长、大风天数多,拥有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良好条件。在上海援青干部的牵线搭桥下,果洛新能源发展也迎来新机遇。申能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申能新能源(青海)有限公司走进果洛,与当地政府一起寻找发展突破口。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在果洛做进一步调研,分析新能源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我们相信新能源产业将会成为带动果洛地方经济发展的又一利器。”申能新能源(青海)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赵维说。

“果洛好货”走出“秘境”

发展产业,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产业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不过,要想实现“两级跳”,尤其是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飞跃,并没有那么容易。上海援青干部曾打过一个比方,按果洛现有的屠宰能力,可能会有三五根牛毛留在牛肉上。当地消费者估计冲洗一下就能解决问题。但如果这个产品变成商品到了上海,那么就一根牛毛也不能有。再往产业链的前端看,牦牛的品质、口感都需要根据市场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玛多县位于三江源核心地带,生态环境优美,玛多藏羊更因肉质细腻、皮毛纯白而受到市场青睐,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然而,过去由于牧场设施条件落后,无法抵御大雪与冰雹的侵袭,玛多藏羊常常冻死冻伤,很多小羊挨不过冬。

转机发生在2017年。在上海援建资金的助力下,玛多牧场基础设施得到改造,合作社里新建的牲畜大棚装有暖气,帮助玛多藏羊躲过2018年冬天的一场特大雪灾。此后,上海援青干部更是瞄准产业链的不同阶段,有的放矢地助力藏羊产业迭代升级。如今,玛多藏羊品质越来越好,已成功入选上海市对口帮扶地区“百县百品”名录,消费者还可以在电商平台上进行购买。

“今年,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我们厂房受影响较大。不过,好在有上海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认可,我们对今年销量仍然信心满满。”玛多县旭利高原生态农牧产业科技示范园总经理赵利说。

好产品能否成为好商品,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沪青两地在青洽会首日签约的6个项目中,有2个项目将重点放在了产销对接工作上。其中,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将依托其电商平台优势,帮助“果洛好货”走出“秘境”;上海东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利用东福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把果洛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

“事实上,我们要做的不单单是产销对接,更重要的是把全国各地市场的实际需求,把符合市场要求的品控标准、物流标准等进行反馈,从而带动果洛整体产业提质增效,形成可持续发展,助力果洛乡村振兴。”上海东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参展代表说。

在企业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的,是果洛州消费协作产业发展公益联盟(以下简称“果洛产业联盟”)。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确保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的历史性交接指明工作重点和实践路径。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做好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工作,改变果洛企业零散的“小作坊式”发展模式,培育具有市场认可度的现代化企业,在上海援青干部的大力支持下,果洛产业联盟应运而生。

“要想真正把产品做成商品,就必须在保证产量、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进行调整,让产品为市场所接受。联盟一方面服务市场端,另一方面服务供应链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企业的创新想法能够充分落地,也要让市场需求能够被企业所感所知所理解,帮助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转型升级。”果洛产业联盟理事长钱凯介绍,现阶段,联盟正帮助当地龙头企业,提升它们的市场竞争力。后续,也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果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

若想加入这个联盟,“门槛”可不低。企业不仅要能够做到团结一心、利益共享、资源共享,还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凡事讲标准,做事讲规则。更重要的是,企业还要能主动拥抱数字化发展,提高服务性和产品设计性,立足市场,尊重市场。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上海援青从没有“撒豆成兵”的奇幻故事,必须实实在在谋发展,实打实干出来。在青洽会现场,联盟部分成果也得到展现。作为联盟理事会单位,膳厨坊生态农业科技发展(达日)有限责任公司瞄准市场空白,经多次试验,成功解决牦牛肉味重、肉硬等问题,创新制作牦牛肉饺子、牦牛肉月饼,并精心设计产品包装,受到市场欢迎。青海源羚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则基于市场反馈,一改往日粗放式生产模式,对标国际标准,将蕨麻研制成蕨麻粉,便于消费者直接服用。目前,该商品已进入上海本来生活等商超,还成功销往国外。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果洛也有羊肚菌?”在青洽会果洛馆现场,不少参展代表发出疑问。

“果洛有羊肚菌,还是上海农科院种出的羊肚菌。我们的羊肚菌是国内首次由人工栽培、在海拔3530米高原成功生长的羊肚菌,也是‘沪果情’的又一结晶。”工作人员介绍。

为什么要在青海高原种羊肚菌?原来,果洛气候寒凉,空气稀薄,可种植的经济作物非常少。为当地引入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念头,渐渐在上海援青干部心中生根发芽。经过调研,发现当地每年五六月份还能持续采摘到野生羊肚菌,这一下给了上海援青干部灵感:目前市面上,新鲜羊肚菌的上市时间在每年二三月间,果洛羊肚菌是彻底反季节生长的。如果能够做大这个产业,大有裨益。

2019年10月,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专家应邀来到果洛,但现实难题再次摆在眼前——羊肚菌虽然可以在高原生长,但规模化商业化种植并不容易。“一是高原含氧量太低,在夏天含氧量最高的时候,也只有平原的80%左右。二是紫外线太强,平原种菇的遮阳方式用不了。三是得应对高原极端气候。”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辉说。

改良土壤、在栽培棚中增加牧草、为羊肚菌生长增氧、用各种方式遮阳并抵御多变气候……经过上海农科人员反反复复的试验,并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终于,第一批羊肚菌于去年6月中旬顺利出菇。

一年过去了,果洛羊肚菌交出了一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20年,果洛人工种植羊肚菌7.5亩,亩产鲜羊肚菌400斤,销售额共计36万元。今年,果洛羊肚菌预计种植面积达12.5亩,上海援建的江日堂羊肚菌产业基地建设项目也正在开工建设,建成后种植面积将扩大至38亩,真正成为增加当地百姓收入的一个重要产业。

另一边,果洛特色产业——牦牛产业,也因科技赋能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走进甘德县青珍乡牦牛集中养殖基地,整齐干净的畜棚与不远处成片的饲草场相互映衬。这里共有8个畜棚,每个畜棚可容纳100余头牦牛;饲草场共5000亩,每年可生产鲜草500万公斤,按利用率90%计算,可满足2700多头羊单位全年补饲的饲草用量。

青珍乡牦牛集中养殖基地是果洛试点开展“牦牛产值倍增计划”的载体。由于果洛冬天饲草稀少,牦牛养殖常常会遇到缺草的困境。“牦牛产值倍增计划”开展后,甘德县将通过36个合作社把牧民散养牦牛收归到合作社统一养殖,既可以保护草山,也能够满足牦牛过冬需求。计划实施后,预计牦牛普遍可以增重200斤。牧民的收入、牦牛的产量和产值都将有望达到倍增,使果洛牦牛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老手艺”焕发新动力

青洽会果洛馆里,一把“黑乎乎”的茶壶上,雕刻着八瓣莲花和祥云。“以前可没这种款式哩!”一旁,谢格太笑着拿起了茶壶。

“八瓣莲花是班玛县的象征,在藏语里,班玛就是‘莲花’的意思。这把茶壶的材质既不是铁也不是石头,而是班玛黑陶。”谢格太解释道,“过去,黑陶多用来制作酒坛,坛子到人的膝盖那么高。后来,我们通过上海援青项目,去江苏宜兴学习培训。2个月下来,不仅生产工序得到优化,器型也更与时俱进,更符合现代审美。”

谢格太出身于黑陶世家,祖辈是果洛有名的黑陶技师。耳濡目染下,谢格太从小就开始学习黑陶技艺,并成为班玛黑陶的传人。

与紫砂壶“打制”工艺不同,制作班玛黑陶必须使用班玛县出产的特殊泥土,经过12道手工加工工序,用手指“捏制”而成,无法使用机器生产。由于黑陶制作较为辛苦,加之铁器、铝器和塑料制品所带来的冲击,班玛黑陶曾几近失传。

“有一次,我带了3个徒弟。一个老乡见状,对我们说,‘玩泥巴能赚什么钱?还不如出去打工。’那一刻,我很伤心,也很无奈,但我始终有个信仰,就是要传承好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谢格太说。

2014年,在当地政府和上海援青干部的支持下,谢格太成立班玛县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并入驻班玛县产业园。此后,班玛黑陶乘着“格萨尔走进上海大世界”——果洛州非遗文化和旅游展示周的东风来到了上海,并成功走红。渐渐地,班玛黑陶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当地老乡看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纷纷慕名前来学习技艺。

“以前,别说是上海了,很多青海人都不知道班玛黑陶;现在,我带了20多个徒弟,订单遍布全国。感谢上海援青项目帮助我们传承文化,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发展舞台。”谢格太说。

因上海援青项目而激活的“老手艺”不止班玛黑陶。唐卡、藏族刺绣、藏式木雕石雕……各式各样具有浓厚文化底蕴与特色的手工制品,如今正焕发出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据了解,近年来,除支持果洛当地文创产业发展外,上海援青也积极对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院校,邀请相关专家对果洛文创进行全方位指导,进一步延伸文创产业内涵,力求与果洛文旅、果洛特色产业形成联动。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