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制度短板,加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2021-07-28 01:11:05 南方都市报

7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卖送餐员的劳动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从业环境、组织建设以及矛盾处置机制都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在备受关注的保障劳动收入方面,《意见》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新业态重塑了劳动生态,平台对劳动者的考核采用的是一套以前所没有的规则体系,在这种规则体系中,从业者承受多个方面的压力——既要完成相应的订单任务,同时还必须保持非常高的工作效率,他们夹在平台和用户之间,难免要紧绷神经,少数人可能获得比较高的收入,但从近年调查报道所披露的信息来看,骑手这类工作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光鲜亮丽。

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外卖行业用工尚缺乏规范,央视的一项调查就提到,多数外卖骑手自费买保险,普遍不会签劳动合同。在这样一种用工环境之下,可以想象,一旦遇到劳动纠纷,骑手在与平台博弈的过程中难免处于弱势。

类似“最严算法”这类考核系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最初并非单纯考虑平台利益,用户诉求也是其中一个方面。比如说外卖的准时率,这种用户诉求当然存在,但在用户体验中的重要性如何,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在外卖消费过程中,用户希望尽快收到自己所点的产品,但另一方面,恐怕多数人也不愿意用效率来牺牲产品质量。点一份外卖,十多分钟即送到手上,这么短的时间里,味道和卫生是否有保障,中间的配送环节有没有问题,这些都难免让人关注。站在用户的角度看,是不可能只考虑配送效率的,相反很多用户可能倾向于将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起码对于延时现象是有一定容忍度的。

而平台对于效率的追求显而易见,很多平台设置规则时,普遍规定了配送超时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是惩罚骑手这类劳动者,另一方面用户可以对骑手留评,在这个过程中,骑手几乎承担了所有压力。但客观地说,“最严算法”的真正受益方只是平台,用户所获得的服务,显然很难简单用算法来评估。而对于平台而言,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既讨好那些追求外卖效率的用户,又让骑手在同样多的时间内接更多的单,最大限度降低人力成本。

问题既已凸显,就必须拿出解决的办法。作为平台经济的重要一部分,其就业生态也亟须受到相应的规范。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由多个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并规定平台企业要规范用工,须订立书面协议,还要完善休息制度,节假日应支付更高报酬,另外,企业制定抽成比例应充分听取工会意见。这一系列新规定对平台更有针对性,如此一套组合拳落地,新业态劳动权益有望得到全方位的保障。

近来不少平台开始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整改,监管和舆论的压力有助于行业劳动生态改善。但归根结底,劳动纠纷必然细化到具体的个人,就业者必须有能力有渠道维护自身权益。而这种自我保护的实现,可能需要建立在一套规范的前提下,比如说规范用工的实现,只有这样在法律层面才可能存在相应的救济渠道,就业者与平台才有博弈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