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跃升的神奇“密码”

2021-03-14 10:48:29 上观新闻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运算速度全球第一,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生产线正式“点亮”,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开通……2020年年底以来,安徽合肥科技“亮点”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

“亮点”,带来了什么?合肥2020年GDP总量跃过万亿元大关。

“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嘱托,合肥正在创新驱动的征程上勇闯新路。

巢湖碧波荡漾,合肥激情涌动。创新,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和“最大增量”。

打造独特气质——

创新成为合肥的城市品格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

行走巢湖之滨,处处感受到新旧动能转换,处处见证着产业迈向中高端。“我给你讲讲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出租车上,司机听说记者要去合肥科学岛,立刻热情地讲起了岛上的大科学装置,话里话外难掩自豪。车行合肥铜陵路高架桥,抬头看见“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的标语。不经意间,人们就能被浓厚的创新氛围感染。

面朝大蜀山,环抱董铺湖,科学岛风光正好。被称作“人造太阳”的大科学装置EAST,正在岛上屡屡创造世界纪录,让人类向着可控核聚变发电更近一步。

“为什么要做‘人造太阳’?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人造太阳’是可控核聚变,就是把一团上亿摄氏度的火球控制住并利用起来,解决能源问题。”在EAST控制大厅,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王腾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述着“人造太阳”的来龙去脉和科学原理。

“除了EAST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目前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此外大气环境立体探测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正在开展预研工作。”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对科学岛上这些“宝贝”如数家珍。

不到3平方公里的科学岛,成为合肥这座创新之城的缩影。目前合肥拥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11个,这样的布局密度,不仅在全国领先,全世界也少见。2020年9月,《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合肥跻身20强,评语是“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在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强大牵引下,合肥高质量发展劲头十足。

“这是全球首款折叠屏笔记本电脑,重量只有999克。”联宝科技工作人员手中的电脑引人注目——书本大小,可以像书本一样折叠。2020年12月29日晚,随着满载3025台电脑的物流车发出,这个由联想集团投资的全球最大个人计算机研发制造基地,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成为合肥首家制造业“千亿企业”。

合肥高新区里,东西走向、双向四车道的云飞路并不算主干道,但“量子大道”的美名却享誉世界,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以及首台光量子计算机均诞生于此。当量子在很多地方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时,这里的量子科技已经产业化。2020年7月,国盾量子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量子通信第一股”。

长鑫存储自主研发首颗国产19纳米动态存储芯片投产、华米科技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全球第一、中国声谷实现“千户千亿”目标……如今,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列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要创新指标稳居省会城市前十,跻身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说,合肥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进,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55%,创新已成为合肥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

培植创新沃土——

伯乐与千里马共奔腾

今天的合肥,是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广东深圳齐名的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

论资源禀赋,合肥没有过人之处。曾经,合肥经济实力远不及沿海一些中等城市,科教资源远不如武汉、南京。

就是这个合肥,用创新打开了“万亿”之门。

创新之路,是勇毅者的“马拉松”,一路艰辛,一路汗水。

由于历史、区位的原因,同样处于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已跑在了前面。怎样才能冲进第一方阵?

“核心科技不断‘攻城拔寨’,产业领域才能不再遭受‘卡脖子’之苦,才能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添底气、增动力。”合肥市市长凌云说。

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风雨兼程。合肥人冷静审视差距,保持战略定力,依靠创新潜心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创新,合肥勒紧裤腰带发展科技。

从一粒普通的沙子到绚丽的巨幅显示屏,在京东方合肥全球首条10.5代线工厂,65英寸、75英寸大尺寸超高清液晶显示屏惊艳问世。

在高新产业中,显示屏被称为“烧钱大王”, 从深陷困境到实现“史诗般的崛起”,京东方在“合肥模式”催化下,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12年前,京东方举步维艰时,合肥市承诺拿出一年财政收入的80%来投资,敲定合肥京东方6代线项目。也正是6代线,成为京东方的转折点,此后8.5代线、10.5代线均在合肥建成投产,让京东方一步步成为国际显示产业龙头企业。

十年磨一剑,正是当初勒紧裤腰带发展科技,让合肥最终站上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制高点。目前,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全产业链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20个,完成投资超1550亿元,面板产线规模位列全球第一梯队。

从“砸锅卖铁”拥抱中科大,到投巨资建设大科学装置,再到“真金白银”投资京东方、维信诺等大企业,尽管对每一分钱,政府都是算了又算、锱铢必较,但花在科技创新上的钱,合肥从未犹豫过。

为创新,合肥不计代价筑巢引凤。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坐拥中国科技大学等3所“211工程”学府,合肥并没有沾沾自喜、自我陶醉,而是真正把科教资源、人才资源放在心尖、捧在手心。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垣所说,“很多人都说是中科大成就了合肥,但没有合肥,就没有今天的中科大。”

2016年,中科大学生韩东成、范超怀揣“空中成像”技术和靠着给人拍毕业照赚来的18万元创业。钱,很快用完,公司面临破产。

“合肥知道我们的技术有前景,高新区旗下种子基金给公司投入800万元。”已是东超科技董事长的韩东成说。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东超科技“火了”:依托“空中成像”技术,其研发的多款无接触产品成为“爆款”,并远销海外,目前公司市场估值数亿元。

这样的伯乐与千里马共奔腾的故事还有很多:为尊重人才,合肥承诺“不见面审批”和“最多跑一次”;为善待人才,合肥建立了一体化人才服务智慧平台,人才购房资格认定、租房补贴申报等业务实现全流程网上服务;为吸引人才,合肥承诺7年内拿出超百亿元资金“养人”……

一个人与一座城结缘,是幸运,更是信任——研发我国独立自主的环境光学监测装备的刘文清院士、中国大陆科学家首次问鼎马蒂亚斯奖的中科大陈仙辉院士……这些年,合肥累计引入国内外顶尖产业高层次人才近2000人,在合肥服务的“两院”院士13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00人。

谋创新,合肥聚精会神久久为功。

2020年7月7日,凌云来到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进厂区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有什么困难?”

“上万套设备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国外专家却因疫情到不了现场。”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波一点也没客气。

随后,合肥市出面协调,维信诺首开安徽省复工复产国际包机先河,3个月内安全完成5批6架次累计703人的国际包机和转运防疫工作。“没有一天停工,这才有了第六代柔性显示屏生产线的准点投产。”回想起这一幕,金波至今激动不已。

去年6月开始,合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了一个新身份:产业链“链长”。12条主导产业链里,虞爱华是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凌云担任了新型显示产业链“链长”,合肥从市级层面建立统筹调度机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在合肥,干部既要熟企业,更要懂科技。

“射频滤波器”——这并非高校专业课,而是今年初合肥市政府组织的“投资促进大讲堂”的主题之一。如今,合肥的干部已经习惯于将手机、电脑甚至汽车“拆”开,按照每个零部件学习产业链知识。

“这个城市真的很懂产业!”不久前落户合肥的神州数码信创总部负责人感叹。100亿元的项目,1个月完成谈判,40天落地签约,再次刷新了“合肥速度”。

“创新9条”打通创新链条,“人才新政10条”构建人才“强磁场”,“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研究……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变革汇聚起强大合力,把合肥这片发展热土培植成创新沃土。

拥抱新机遇——

争当长三角的“优等生”

跨上“万亿”台阶,合肥创新的脚步并未停歇……

放眼长三角,合肥对自己的未来这样定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合肥完成了从长三角“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的转变,今后要努力与长三角“优等生”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到2025年,GDP总量力争达到1.6万亿元,在全省首位度稳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进入长三角城市前十,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城市二十强并力争前移。”1月18日,在合肥市两会上,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5年,合肥将全面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推动创新高地再攀新高地。

——迎接新机遇,合肥有信心。

走进蔚来汽车合肥工厂,300多个机器人正在完成冲压、焊接、涂装等作业。“整个车间,自动化率达到97.5%,平均每小时可以下线20台整车。”蔚来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露出满意的笑容。

2020年4月29日,百亿级项目蔚来中国总部在合肥“安家”,到年底蔚来累计交付汽车43728台,同比增长112.6%,自当年4月以来连续9个月实现同比翻番。

今年2月4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与蔚来再签约,双方商定共同打造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

“合肥成就了蔚来,我们对合肥的未来充满信心。”在李斌看来,合肥的汽车产业已经成势,同时合肥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优势明显,这些对蔚来汽车后续构建“智能汽车”的供应链、物流、制造等体系有明显的加成作用。

“迈上‘万亿’台阶,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坦言,“万亿”目标的实现,增强了合肥在区域发展中的信心。

——拥抱新机遇,合肥有耐心。

“十年如一日,联宝科技得到了一如既往的支持。”联宝科技首席执行官柏鹏回忆说,从给予土地使用政策,到支持建设配套人才公寓,合肥市对联宝科技产业扶持政策历经近10年,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进驻安徽同步发展,截至2020年累计落户70余家,在当地产值贡献超过130亿元。

创新,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

朱胜利告诉记者,从京东方开始,合肥主要班子经过了4任领导,但每届党委政府的发展思路“默契十足”,在“只吹冲锋号、不喊新口号”的共识下,久久为功,定力弥坚,无论是联宝,还是蔚来等,没有一个项目在班子换届交接中被放弃、受影响。

迈入“十四五”,合肥继续以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打造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合肥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创造新机遇,合肥有决心。

合肥人深知,合肥昨天靠创新“起家”,今天靠创新“成家”,明天还要靠创新“发家”,必须继续“把创新当使命、视创新如生命、抓创新像拼命”。

聚焦科技创新再出发,竞争优势就会更加凸显。今日合肥,锁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类脑科技、靶向药物等领域进行攻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量子中心”“科大硅谷”已初见端倪。

聚焦新兴产业再出发,高质量发展就会一往无前。今日合肥,聚焦“芯屏汽合”“集终生智”(“芯”代表芯片产业,“屏”代表新型显示产业,“汽”代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代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融合;“集”指集成电路产业,“终”指智能终端产业,“生”指生物医药产业,“智”指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精耕细作,让“当家产业”早日变成支柱产业,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

春天来临,巢湖生机勃勃。北岸的安徽创新馆内,“一粒沙子”“一个声音”“一块芯片”正向人们讲述着合肥的创新故事,见证着合肥加速续写聚“沙”成“塔”的传奇。

合肥,未来可期!的确未来可期!